凤凰网重庆讯 2018年,潼南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以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为目标,狠抓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推进农旅融合发展,全区农业驶入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数据显示,2018年潼南农业产值58.54亿元,增长4.7%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4元,增长8.4%。
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,园区办公室供图
现代农业“排头兵”:4项重庆第一
据潼南区相关负责人称,该区是重庆市的“菜篮子”“米袋子”“后花园”,目前正着力打造全市现代农业“排头兵”。
潼南桂林双坝绿色蔬菜基地
2018年,潼南区推动结构调整,充分发挥柠檬产业协会等十个产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,大力推进粮油、蔬菜、柠檬、生猪、渔业、特色经果和中药材七大特色产业发展,实现村村都有规模产业覆盖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目前,潼南在农业领域已夺得四个桂冠。
一潼南蔬菜全市第一。潼南是重庆主城区的菜篮子,潼南蔬菜占了主城区新鲜蔬菜市场的30-40%。
潼南油菜花田
二潼南优质粮油全市第一。潼南油菜花是全国十大最美花海之一,重庆食用油品牌——红蜻蜓,是以潼南的菜籽油原产地保护,作为标识的产品。粮食方面,潼南探索出了“水稻+”的高产模式,每亩均产8000-10000元收入,稻鱼模式、稻虾模式、稻蟹模式、稻鳅模式、稻蛙模被广泛推广。
三潼南小龙虾特色养殖全市第一。潼南的小龙虾在重庆各大市场上供不应求,每亩毛收入一万五、纯收入一万左右。
四潼南柠檬全国第一。潼南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柠檬之都,产品卖到了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延伸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
公开信息显示,自2017年9月,潼南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,该区对标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目标,明确功能定位,主导产业实施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,注重规划引领、品牌打造、深加工培育。
农户采摘柠檬
在潼南,柠檬种植面积达32万亩、产量25万吨,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第一,柠檬产业已形成集产品种植、研发、加工、储运、销售、文化、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。
延伸产业链条,大力发展精深加工,带来的是农产品附加值的直线提升。“洗净装袋的柠檬一斤普遍售价5元左右,1吨10000元。1吨柠檬制作成柠檬冻干片,约100公斤,可以卖到60000元,提升价值6倍左右。如果加工成面膜、酵素等,价值将提升几十倍,综合产品价值将提升二十倍。”潼南区汇达柠檬企业负责人介绍说。
柠檬产品包装车间
在柠檬产业样本的带领下,如今,潼南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绿色健康品产业,引进至朴食品、红蜻蜓等企业,以汇达柠檬、檬泰生物科技、朴真蔬菜酵素、雅香美源玫瑰、盛田良品桑葚等项目为带动,延伸产业链、完善供应链、提升价值链,培育加工企业20余家,培育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绿色健康品产业集群。
大数据智能化为农业赋能
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调控蔬菜生长环境;脱离“鱼塘”模式,用集装箱养鱼……近年来,潼南狠抓农业科技园区建设,致力于打造高新科技农业。植物工厂、集装箱养鱼等一批新的生产模式颠覆了大众对传统农业生产的观感,成为潼南农业迈向智能化的标志。
旭田植物工厂,立体式栽培架上的生菜长势喜人。
从2015年开始,潼南农业科技园区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引领下,先后与西南大学、重庆市农科院等院校、单位合作共建研发平台,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聘请院士专家顾问团队,引进农业创新人才和智能化农业公司,大力建设农业科技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、科技创新中心。
2017年,入驻该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已将物联网、大数据云平台、高新技术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,并且已经开花结果。旭田农业公司、星洋农业公司、旭源农业公司等是其中的代表。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,也推动了潼南智慧农业发展步伐。
“数字潼南——中国柠檬指数”
潼南区委副书记、区长王志杰表示,2019年潼南将继续用好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。
一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。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全过程,依托中国农机院西南分院,开发西南山地农机,推广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应用,加快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。
二是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。推进农业数据信息共享开放,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。
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。高效运营镇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,建立城乡一体的电商运营中心和物流体系,推动“小农户”连通“大市场”,让更多“潼南绿”产品成为网购热销品,卖得更好、卖得更快、卖得更远。